根据过去的临床数据显示,我国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平均值约为16%,但是根据肺癌的分期不同,其五年生存率存在较大差异:Ⅰa期肺癌患者:约70%;Ⅰb期肺癌患者:约50%;Ⅱ期肺癌患者: 30%-50%;Ⅲa期肺癌患者: 20%-40%;Ⅲb期肺癌患者:约10%;Ⅳ期肺癌患者: 2%-5%,绝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期低于5年。
其中Ⅳ期肺癌患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晚期肺癌患者,大部分患者几乎没有办法度过第1个5年生存期,但是也有2%-5%的患者做到了。那么这部分患者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呢?通过对许多治疗效果良好的肿瘤患者调查,我们总结出了几个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的要点。
要点1:明确病理诊断
假如将癌症治疗比作一段旅程,那么病理诊断结果就是你的“指南针”。指南针发生了故障,怎么走都是弯路。病理诊断通俗表述就是医生通过观察经过特殊处理的肿瘤组织来判断患者病情的一种诊断方式。在癌症治疗中,病理诊断是“金标准”,只有病理科医生才能确认患者的癌症是什么种类,处于哪个分期等等。
病理诊断会出错,病理的诊断结果是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后做出的判断,所以有一定概率出错。因此在国内我们推荐患者在做病理诊断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该院的病理学科排名全国首位,首家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术中病理诊断和常规病理诊断符合率大于98%,常规病理诊断准确率大于99%,签发的所有病理报告获得全球41个国家、55个权威性机构承认。
病理会诊并非一定要重进行组织取样,如果在原先的医院已经进行过病理诊断,通常会有多余的组织切片存放在原先的医院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手续将组织切片借出后提交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重新诊断。
要点2:进行基因检测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针对肺癌有许多有效的靶向药已经被研制出来,许多引起肺癌的基因突变也被科学家们一一发现。FDA也已经批准多种靶向药成为肺癌的标准一线用药,这也表明靶向药确实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靶向药的选择需要依赖于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随着靶向药物的不断更替,针对肺癌的靶点也越来越多,从最先的EGFR突变,到后来的ALK、ROS1,到近年来新发现的NTRK、RET等等,零零总总有数十种之多。所以知道自己存在何种基因突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越早进行基因检测收益越大,这样可以更早知道自己有多少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药物都是在国外先行上市的,如果患者有条件,可以去国外治疗。即使没有条件,在做过基因检测已知可以使用该药物的前提下,等国内一上市就可以选择该药物,而不用等检测后再评估是否适用了。
要点3:关注新药
靶向药的出现无疑是癌症患者的福音,然而靶向药也存在科学家们一直无法突破的难题:耐药性。耐药是指患者在使用靶向药一段时间后,出现病情进展(即药物效果不好)的情况。癌细胞是聪明的细胞,它们会发现靶向药在攻击自己的某一个点位,于是它们会寻找别的方式,使肿瘤可以继续生长。目前应对靶向药耐药的办法就是不停的换药,换治疗方案。但药总有用完的时候,当无药可用的时候就要对正在研发的新药保持关注,不要错过临床试验的机会。
要点4:相信科学
在癌症患者中,因为轻信偏方、讳疾忌医而延误病情失去治疗机会的大有人在。对于癌症治疗,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细胞治疗、溶瘤病毒)之外,并没有其他标准的治疗方法。许多民间相传的中医治疗、食疗法通常都属于辅助治疗手段,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患者确实会遇到营养、疼痛等许多问题,此时患者需要的是一名对肿瘤疾病非常了解,并能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的医生。在国外这样的医生被称为患者的个案管理师,他可以为患者提供实时咨询。当然,有时向有相同病征的患者汲取经验也是非常可取的,不过前提是患者需要找到可靠的患者群。